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代表風采 >> 正文

在繼承中創新,續寫促進民族團結的新篇章——記天全縣人大代表陳若雷

 【發布日期:2022-09-20】 【字號: 】  【關閉此頁

“天全縣中醫院,扎西德勒!”提及天全縣中醫院,藏族同胞總會異口同聲。醫院現任院長陳若雷,是天全縣第十七屆人大代表、常委會組成人員,是大名鼎鼎的“大先生”陳懷炯之子。子承父業,陳若雷繼承父輩優良傳統,在將陳氏骨科理、法、方、藥體系發揚光大的同時,充分發揮醫院輻射帶動作用,加強對甘孜地區的對口支援,用實績續寫著促進民族團結的新篇章。

醫者仁心,無私開展對口支援

天全縣地處川西咽喉,位于漢藏結合部,是藏漢民族交流的重要通道。陳若雷作為“陳家祖傳中醫骨傷醫技和藥物配制傳承人”,與父親一樣,堅定選擇“桃李滿天下”,將“醫者仁心、大愛無疆”的醫療理念發揚光大。

為大力支持藏區醫療隊伍建設,天全縣中醫醫院近年來先后與甘孜州康定市人民醫院、第二人民醫院,以及瀘定縣人民醫院和理塘縣人民醫院、中藏醫院等,建立了醫聯體或骨科聯盟,并已累計免費培訓中醫醫療技術人才270余人。定期安排業務骨干到醫療協作醫院進行巡回醫療、手術和學術講座40余次。

2022年年初,醫院又與九龍縣民族醫院結成醫聯體,并選派胸外科副主任醫師胡開賓、骨傷科一病區副主任醫師李純剛、骨傷科二病區副主任護師駱正霞三位同志組成的支援專家團隊到該院開展對口幫扶,直接與9名學員簽了師帶徒協議,為有序引導醫療衛生人才向基層流動,不斷提升受援地區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做出積極的探索和努力。

大醫精誠,奏響民族團結的最強音

“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

醫院墻上“大先生”的書法猶如行醫準則,時刻提醒醫務人員對來院病人不分貴賤貧富和民族地區。在陳若雷的帶領下,醫院始終把各族同胞當成自己的親人、朋友,心系各民族群眾,為他們辦實事、辦好事。為尊重民族習俗,構建和諧醫患關系,醫院制定了尊重民族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的一系列制度和規范,定期組織醫護人員培訓學習,大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活動,并融入診治過程之中。

針對不少藏族病人不識漢字,無法根據醫院的標識、標牌快捷找到相關科室進行檢查診療,醫院將各科室標識、標牌全部添加藏語提示,并聘請藏族同胞羅阿措為醫院的藏語翻譯,加強醫患之間有效溝通。鼓勵醫護人員熟知藏族同胞的風俗、生活習慣和性格特點,能夠用日常藏語與患者進行簡單的語言溝通。

為方便涉藏地區的同胞在天全縣中醫院看病報賬,陳若雷在父輩的大力鼓勵和支持下,代表醫院主動與甘孜州醫保局銜接,投入20余萬開通了兩地間的異地就醫即時結報系統,實現即時報賬,享受與當地就醫相同的醫保政策。并積極與涉藏地區醫療機構協作,開通涉藏地區患者轉診綠色通道,用優質的服務增進民族感情,用實際行動加強團結合作,共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特別是今年以來,江安縣、九龍縣等考察團,九寨溝縣中藏醫院等先后來院考察交流,陳若雷總是坦誠相待,知不無言,主動架起藏漢溝通的橋梁,為少數民族地區的老百姓就醫、用藥等提供方便,結下深厚的民族情誼。

心中有民,密切群眾聯系解難題

除了關心醫院發展,陳若雷時刻不忘自己作為人大代表的職責與使命。他在走訪聯系仁義鎮石橋村已脫貧戶楊宗林和張品貴過程中,了解到石橋村在人居環境改造提升中遇到困難。他便主動了解情況,及時幫助村上解決12.5噸水泥、40余方砂石等建筑材料缺口。同時,為村上5戶較困難的群眾提供3斤重的雞苗各30只,共150只,協助他們發展養殖產業以增收致富。他還通過以購代扶等形式,率領全院職工購買石橋村集體農副產品,直接幫助村上實現集體經濟增收3萬余元。

陳若雷還一直非常關心民生福祉,結合自己的工作和調研,先后提出《關于解決天全縣中醫醫院異地就醫病人結算難的建議》《關于進一步規范全縣智能交通系統的建議》《關于出臺人性化城市管理辦法,幫助餐飲企業及流動從業人員渡過難關的建議》《關于加快便民服務中心建設的建議》等一系列高質量的建議。始終站在人民立場,真實反映民聲,切實維護民利,將“醫者仁心”詮釋得淋漓盡致。

“救死扶傷、治病救人,是我作為醫生的本分;為民代言、為民解困,是我作為一名人大代表的責任!弊鳛榭h人大代表和常委會組成人員,無論是參加調研還是審議發言,不管是走訪聯系群眾還是關注社會事業發展,陳若雷一直有著很強的責任感。他始終將“大先生”“三先生”等前輩作為自己的標桿,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在推進中醫藥事業的傳承和發展中苦心鉆研,在進一步增進民族大團結中探索新路。(天全人大   張定榮)

a片试看20分钟做受视频大全